講談社 《藍寶石王子》第1卷 1954年 藍寶石王子(少女Club版)
講述同時擁有「男孩之心」和「女孩之心」的藍寶石公主,變身為緞帶騎士大顯身手的奇幻故事。
因為天使沁可的惡作劇,藍寶石公主在出生的時候除了「女孩的心靈」外,同時也有「男孩的心靈」。為了繼承王位,藍寶石公主從出生起就背負起國王的繼位者的命運而被作為王子撫養長大。
國王的家臣喬拉敏公爵為了讓自己的兒子繼承王位,一心試圖證明藍寶石是女孩,為此設計了各種各樣的陷阱。
1953年01月-1956年01月 《少女Club》(講談社)連載
雖然說後來的重製版(即「好朋友版」)的角色和劇情知名度更高,但此版本作為原版是這個系列故事的原點。
藍寶石這個角色的創作靈感來自寶塚歌劇團的演員,在她身上同時兼具過人的男子氣概和優雅的女性氣質。故事的中心或許可以說是圍繞著藍寶石和法蘭王子的愛情展開,但是,例如藍寶石和王妃母親、喬亞鬥和喬拉敏公爵、紅妞和梅菲斯特等等父母對孩子的愛也是這個故事的重要的話題。
後來,在《雙子騎士》中,藍寶石也成為了騎士們的媽媽。
打扮成亞麻色頭發的少女模樣的藍寶石和法蘭王子
講談社《藍寶石王子》第1卷 封面插畫 1954年
日本的第1部故事少女漫畫
少年時代在寶塚長大的手塚治虫,將寶塚歌劇的氛圍與少女漫畫結合,創造出了這樣一個奇幻的故事。《藍寶石王子》對後來的少女漫畫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繁星一樣閃耀的雙眼便是標誌性的表現手法之一。
每一話中都有3頁三色和4頁雙色的彩頁,這一點大受讀者好評,而這種色彩和畫面構成的表現手法,則是深受1952年在日本上映的電影《霍夫曼物語》的影響。
《藍寶石王子》在後來經歷了三次重製再版。第一次重製是1958年發表在雜誌《好朋友》上的連載版,即少女Club版的續作。之後此版本作為單行本發行時更名為《雙子騎士》。第二次重製是1963年的《好朋友》連載版,雖然是少女Club版的重製版,但在少女Club版中登場的惡魔梅菲斯特在此版本中變成了魔女黑夫人,故事情節也走向了完全不同的方向。第三次重製則是1967年,為配合電視動畫的播出,以「原作:手塚治虫、漫畫:北野英明」的形式由北野英明創作並發表於雜誌《少女Friend》上的連載版,此版本中加入了科幻元素的設定。
講談社《藍寶石王子》第1卷 封面插畫 1954年
藍寶石
沁可
小天使。在天神為即將誕生的嬰兒決定性別的儀式中,惡作劇地給藍寶石吞下了一顆「男孩之心」。作為懲罰,天神命令沁可下凡將那顆「男孩之心」取回。
沁可
法蘭
喬拉敏公爵
在舞會上與變裝成亞麻色頭發少女的藍寶石邂逅,並對她一見鐘情。但並沒有意識到這是變裝後的藍寶石,並一直深信藍寶石是王子。是一個受歡迎的美男子,惡魔還有人魚的媽媽常常會求他迎娶自己的女兒。
企圖奪走藍寶石的王位,讓自己的兒子喬亞鬥繼承。雖然是一個粗暴狠毒的壞人,但是也有人性的一面,比如會擔心自己兒子的將來等等。特征是胡子和發型。>
尼龍大臣
喬亞鬥
喬拉敏公爵的部下。雖然也擅長劍術,但不及藍寶石。為人狡猾,非常擅長出壞主意,特征是像天狗一樣的長鼻子。
喬拉敏的兒子。年齡和藍寶石同歲,但行為卻像小孩子。在藍寶石女兒身敗露落馬後繼承了王位,但卻每天沈迷玩樂。
梅菲斯特
紅妞
惡魔。預謀搶走藍寶石的「女孩之心」給自己的假小子女兒紅妞。雖然為實現自己的計劃,常常使用魔法幫助藍寶石,但本質上是一個難纏的對手。
梅菲斯特的女兒。性格異常頑皮,常讓父親束手無策。擁有一對老鼠一樣的大耳朵。
出自漫畫原稿
我想我可以斷言,這部刊登在《少女Club》上的《藍寶石王子》是日本第一部故事少女漫畫。
截至目前的少女漫畫只有以《甜甜小公主》為代表的,以幽默搞笑為主的生活類漫畫。
昭和二十七年(1952年)的秋天,當時《少女Club》的編輯牧野先生(後來由編輯長升職到董事,如今已成為出版社社長)有一天跑來問我能不能把《原子小金剛》《森林大帝》這樣的故事類漫畫,畫成少女們愛看的漫畫,我聽完後立即想到如果將女孩們大愛的寶塚歌劇的舞臺搬到漫畫中會怎麽樣呢。於是便回答那就讓我們試試看吧。
眾所周知,我是在寶塚長大的,經常進出歌劇團的辦公室,也有非常多在劇團工作的朋友,所以我非常有信心可以在漫畫中很好地呈現寶塚歌劇風格的角色。
事實上,在那之前我就已經出版過一些少女風格的單行本漫畫。《森林的四劍客》《奇跡森林物語》《浮士德》和《漫畫大學》的第二話、《化石島》的第三話都是明確以女孩子為目標讀者而創作的。《藍寶石王子》可以說是這些作品的延伸。
昭和二十八年(1953年),以三色印刷的4頁漫畫為開端,《藍寶石王子》開始連載,托讀者的福,一經發表就收獲大量支持。
在堆成山的讀者來信中,頻頻可見「我也想打扮成男孩子」的心聲,我想這正反映了那時的女孩子們的立場和理想。
(以下省略)
(節選自 講談社刊 手塚治虫漫畫全集《藍寶石王子(少女Club版)》第2卷 後記)
出自漫畫原稿
講談社 《藍寶石王子》第1卷 1954年